術(shù)語定義: 投加量——向水中加入氯氣的數(shù)量。通常用ppm單位表示(每百萬份中所含的份額)或用mg/L 單位表示(每升溶劑中的毫克含量)。 耗氯量——由**、藻類、有機化合物和某些無機化合物(例如鐵、錳等)使用和消耗掉的氯氣 量,耗氯量同時間有關(guān)系。許多反應(yīng)不是瞬間完成的,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完成。通常 用ppm或mg/L單位表示。 殘余量——在某一測量時間水中剩余的氯量。因為耗氯量同時間有關(guān)、因此殘余量也同時間有 關(guān),通常ppm或mg/L單位表示。 殘余量=投加量-耗氯量 游離性殘余氯(或稱活氯、自由氯、游離氯、余氯): 當(dāng)氯氣溶解早水中形成次氯酸和鹽酸的混合物 CI2+H2O→HOCI(次氯酸)+HCI(鹽酸) 實際上鹽酸(HCI)總是完全被分離成氫離子和氯離子 HCI→H+CI- 次氯酸(HOCL)僅有部分被分離成氫離子和次氯酸根離子 HOCI→H+OCI- 分離的程度取決于水的PH值,如下圖 HOCI(次氯酸)或OCI-(次氯酸根)形態(tài)的氯被稱之為游離性殘余氯。對**的殺滅能力而 言在較低的PH值條件下存在的HOCI更有效。 化學(xué)性殘余氯(或稱化合氯) 如果被加氯的水中含有氨和某些氨基(氮基)的化合物,(污水即是典型例子),會生成額外 的化合物被稱為氯胺。 HOCI和氨氮之間的可能反應(yīng)如下: NH3+HCOI→H2O+NH2CI (一氯胺) PH>8.5 NH3+2HCOI→2H2O+NHCI2 (二氯胺) 4.2<PH>8.5 NH3+3HCOI→3H2O+NCI3 (三氯化氮) PH<4.2 這些反應(yīng)基本上是瞬間完成并同水的PH值有關(guān)。PH值在4.2~8.5之間時,三種形態(tài)的氯 胺均會存在。這幾種氯胺會稱為化合性殘余量。其對**的殺滅能力比游離性殘余氯要低的 多。 總殘余氯(或稱總氯): 總殘余量=游離性殘余量+化合性殘余氯 對于實驗室和在線連續(xù)測量游離氯和總氯和各種方法,化合氯是通過總氯減去游離氯來獲 得的。(特別注意該種情況游離氯在線檢測儀表的選型) 有效氯(CI2) 簡單的說,它是可有效進行**或其他氧化反應(yīng)的氧化形態(tài)氯的濃度。將氯胺稱為化合性的有 效氯,次氯酸根和次氯酸是游離性有效氯。一但有效氯氧化了某些物質(zhì),就被還原成氯根(CI- ),不再“有效”。有效氯通常用ppm或mg/L表示。氯氣是100%的有效氯。 折點加氯: 當(dāng)足夠大的氯氣量投加于含有氨氮的水中,會出現(xiàn)各種反應(yīng),導(dǎo)致氨氮被分解,游離性殘余氯 形成 。 較低的氯氣投放量產(chǎn)生一氯胺和二氯胺,在曲線峰值的左側(cè)描述成一個殘余量增加的情況。當(dāng) 所有的游離態(tài)氨氮均被用于形成氯胺,曲線峰值出現(xiàn)。隨著加氯量進一步增大,氯胺不在穩(wěn)定出 現(xiàn)分解: 2NH2CI+HOCI→N2↑+H2O+3HCI NH2CI+NHCI2→N2↑+3HCI 這就說明了在峰值右側(cè)曲線下降部分的情況。當(dāng)氯氣投加量達(dá)到水中氨氮濃度的8~10倍時 (理論比值是7.6)到達(dá)折點,表明所有氨氮化合物均被分解,進一步增大加氯量,就會形成游離 氯。 實際上在折點處很少出現(xiàn)氨氮被全部分解,在游離氯存在的情況下,某些氯胺一定會繼續(xù)存 在,同樣在未過折點之前也會有一定量的游離氯存在。 在峰值下降部分會產(chǎn)生較多的二氯胺和三氯化氮,這二種氯胺具有討厭的口感和怪味。在氯胺 **時,加氯量控制在**個峰值的上升曲線部分。 余氯測量及余氯儀選型推薦: 1、當(dāng)水中不含有氨氮或氨氮含量極少時,加氯后水中均為游離性殘余氯,建議選型: T17MB4/T17MK4400A或T17MB4/CL4000系列余氯分析儀 2、當(dāng)進行氯氨**或水中氨氮含量較高時,測量過折點之前的余氯(總氯),建議選型: 1870E、CL500、CL1000余氯分析儀 3、當(dāng)水中氨氮含量較高,加氯量較大,需測量過折點的余氯(游離氯)由于在此曲線段有較多 NCL3存在,會對一般余氯儀測量產(chǎn)生極大干擾,建議選專用折點余氯儀17B5000型,余氯儀 的詳細(xì)情況咨詢上海費波自控技術(shù)有限公司。 4、海水的余氯測量選用17B5000余氯儀。 |